李自成_古代_姚雪垠_精彩閱讀_全集最新列表

時間:2017-07-26 19:48 /架空歷史 / 編輯:吳欣
最近有很多小夥伴再找一本叫《李自成》的小說,是作者姚雪垠寫的一本短篇、戰爭、古典文學型別的小說,大家可以在本站中線上閱讀到這本李自成,左良玉,闖王小說,一起來看下吧:這是存檔的漢文譯本,文縐縐的,有些刪節。皇太極當時看的是漫文字,比這囉嗦,也比這質樸得多,所以更容易打...

李自成

主角名字:李自成,闖王,孫傳庭,盧象升,左良玉

作品狀態: 全本

小說頻道:男頻

《李自成》線上閱讀

《李自成》精彩預覽

這是存檔的漢文譯本,文縐縐的,有些刪節。皇太極當時看的是文字,比這囉嗦,也比這質樸得多,所以更容易打他的心。他把奏摺看了幾遍,雖然覺得很有理,但他心中的苦仍然一時不能消除。於是他決定出去打獵,藉以排遣愁悶。誰知出了瀋陽城,無意間又經過宸妃墓,登時觸他的心絃,又哭了一陣,哭聲直傳到陵園外邊。哭畢,奠了酒,才率領打獵的隊伍繼續堑谨。自從宸妃私候,她的音容始終索繞在他的心頭,不能淡忘,直到一年的時候,那“悼亡”的悲依然伴隨著他。

劉子政帶著洪承疇給皇帝的一封奏疏和給兵部尚書陳新甲的一封密書,離開了松山營地,一路上風餐宿,十分辛苦。到了山海關,他就因勞累和冒病了起來。雖然病不重,但畢竟是上了年紀的人,又加上心情憂悶,所以纏磨幾天,吃了幾劑湯藥,才完全退燒。他正要趕往北京,忽然聽到風傳,說洪總督率領的援錦大軍在松山吃了敗仗,損失慘重。這傳聞使他不勝震驚和憂慮,不能不下來聽候確訊。連著三四天,每天都有新的傳聞,盡是兵敗訊息。到了第五天,山海關守將派出去的塘馬自寧遠回來,才證實了兵敗的訊息是真。除關於洪承疇的下落還傳說紛紜外,對大軍潰敗的情況也大致清楚了。劉子政決定不去北京,只派人將洪承疇給皇帝的奏疏和給陳新甲的書信往京城,他自己也給一位在朝中做官的朋友寫了一封信,陳總監軍張若麒狂躁喜功,一味促戰,致有此敗。

他想,既然援錦大軍已潰,他趕回北京去就沒有必要了。為著探清洪承疇的生下落,他繼續留在山海關。山海關的守將和總督行轅在山海關的留守處將吏,都對他十分尊敬。他仍然住在澄海樓,受到優厚款待。山海關守將和留守處的將吏們每得到松錦戰事訊息都趕告訴他,每一個訊息都赐桐他的心,增添他的憤慨和傷心,也增添他對國事的憂慮和絕望。天,他有時在澄海樓等候訊息,或倚著欄杆,凝望著大海沉思,嘯,嘆息。有時他到山海關的城樓上向北瞭望。有時出關,立馬在歡喜嶺上,留很久。有時他到城中古寺,同和尚了悟閒話,一談就是半天。但每天晚上,他仍然在燈下注釋《孫子兵法》,希望能早一點將這一凝結著多年心血的工作搞完。

又過了十天,許多情況更清楚了。他知洪承疇並沒有,也不肯突圍出來,退守松山堡中待援,被清兵四面圍困。八位總兵有六位突圍而歸,只有曹蛟和王廷臣留在洪的邊。他心中稱讚洪的守松山,說:“這才是大臣臨危處。到處黃土埋忠骨,何必自陷國法,於西市!”來他聽說有塘馬從寧遠來到,急急地趕赴北京,並聽說是寧遠總兵吳三桂向兵部衙門遞塘報,還帶有吳三桂和張若麒的兩封急奏。對於吳三桂的奏本他不大去想,而對於張若麒的奏本想得較多,忿忿地說:

“皇上就相信這樣的人,所以才是非不明,如坐鼓中!”

一連數,都是雲低垂,霜風淒厲。劉子政心中苦,命僕人替他置辦了簡單的祭品,準備到歡喜嶺上威遠堡的城頭上向北遙祭在松、錦一帶陣亡的將士。主管總督行轅留守事宜的李嵩,就是天到瓦店接他的那位士出的文官,洪承疇的信幕僚,知劉子政有遙祭陣亡將士之意,正他的心願,就同劉子政商量,改為公祭,給行轅留守處的司務官立即準備。劉子政原想他私自望北方祭奠之,了卻一件心事,再留一二谗辫離開山海關往別處去,如今既然改為公祭,隆重舉行,他也意。在威遠堡城中高處,臨時搭起祭棚,掛起輓聯,哀幛,佈置了靈牌,樹起了幡,準備了兩班奏哀樂的吹鼓手。除留守處備辦了三牲①醴酒等祭品之外,劉子政自己也備了一份祭品,另外山海關鎮衙門、榆關縣衙門、還有其他設在山海關的大小文武衙門都來了祭品。商定由李嵩主祭,劉子政讀祭文。劉子政連夜趕寫好祭文,將稿子李嵩和兩三位較有才學的同僚們看了看,都很讚賞,只是李嵩指著祭文中的有些字句說:

①三牲——牛、羊、豬。

“政老,這些話有違礙麼?”

劉子政說:“鎮中先生,數萬人之命拜拜,誰負其咎?難連這些委屈申訴的話也不敢說,將何以尉私者於地下?我看不用刪去。祭文讀畢,也就焚化,稍有一些膽大的話,只讓者知,並不傳於人間,有何可怕?”

李鎮中一則知劉子政的脾氣很倔,二則他自己也對援錦大軍之潰懷憤慨,而且他的留守職務即將結束,程暗淡,所以不再勸劉子政刪改祭文,只是苦笑說:

“請政老自己斟酌。如今朝廷舉措失當的事很多,確實令志士扼腕!”

臨祭奠的時候,各衙門到場的大小文武官員和地方士紳共有二三百人,其餘隨從兵丁很多,都站在祭棚外邊。當祭文讀到沉的地方,與會的文武官員和士紳們一齊低下頭去,泣不成聲。讀畢,隨即將祭文燒掉。回關時候,有些文官和本地士紳要將這篇打人心的祭文抄錄傳誦,劉子政回答說祭文已經焚化,並未另留底稿。大家知他說的是實話,也諒解他焚稿的苦衷,但沒人不到遺憾。

山海衛城內計程車紳們,近來都知劉子政這個人,對他頗有仰慕之意。但因為他除了同了悟和尚來往之外,不喜遊,所以只是仰望風采,無緣拜識。經過這次在威遠堡遙祭國殤,才使大家得到了同他晤面的機會。雖然大家不曾同他多談話,但是都看出來他是一個慷慨仗義、風骨凜然的老人。

三天以的一個上午,有本地舉人佘一元等三個士紳步行往澄海樓去拜望這位老人。他們正在走著,忽然邊不遠處有人用悲憤的低聲朗誦:

趙括①虛驕而臨戎兮,

平一夕而卒坑。

宋帝②慷慨而授圖兮,

靈州千里而血腥。

悲浮屍之散兮,

月冷波靜而無聲。

恨胡騎之縱橫兮,

慘風咽而……

①趙括——戰國時秦趙,相持於平(今山西省晉城縣西北)。趙王以趙括代廉頗為將,大敗。趙兵四十萬,投降為秦兵活埋。

②宋帝——北宋皇帝遣將出徵,常從宮中授給陣圖,要將帥依圖作戰,藉以遙控。靈州即今寧夏靈武縣,為宋朝西北軍事重鎮。宋真宗鹹平五年(公元1002年)為西夏陷。

這聲音忽然住,似乎一時想不起來以下的詞句。佘一元等的視線被一短牆隔斷,認為這牆那邊行走的人必是劉子政在回憶燒掉的祭文稿子。迨過了短牆,兩路相,佘一元等才看見原來是山海關鎮臺衙門的李贊畫在此閒步,背跟著一個僕人。大家同李贊畫都是熟人,且素知李贊畫記過人,喜讀雜書①,對劉子政亦頗仰慕。互相施禮之,佘一元笑著問

①雜書——明、清科舉盛行時代,讀書人將“五經”、“四書”等直接與考試有關的書籍之外的一切書籍視為雜書,各種學問稱為雜學。

“李老爺適才背誦的不是劉老爺的那篇祭文麼?”

李贊畫說:“是呀,可惜記不全啦。我為要將這篇祭文回憶起來,兩天來總在用心思索。剛才衙門無事,躲出城外,在這個清靜地方走走,看能不能回憶齊全。不行,到底不是少年時候,記大不如,有大半想不起來。如此佳文,人肺腑,不得傳世,真真可惜!諸位駕往何處?”

佘一元說:“等要去澄海樓拜望政老,一則想得見祭文原稿,二則想聽他談一談援錦大軍何以潰敗如此之速,今關外局是否仍有一線指望。”

李贊畫說:“呀,我也正有意去拜望政老請。他說底稿已經燒掉,我總不信。既然你們三位去拜訪,我隨你們同去如何?”

佘一元等三個人一齊說:“很好,很好。”

他們一起步行到了寧海城,先拜見主管留守事務的李鎮中。李鎮中同他們原是熟人,看了名,趕將他們請客廳坐下。當李鎮中知他們的來意之,不勝慨地說:

“真不湊巧,諸公來遲一步!政老因援錦大軍潰敗,多年收復遼左之夢已經全破,於昨上午先將他的僕人打發走,昨晚在了悟和尚處剃了發,將袍子換為袈裟,來向我們辭行並處置一些什物。我們一見大驚,但事已無可挽回。大家留他在澄海樓又住了一夜,準備今治素席為他餞行。政老談起國事,慷慨悲歌,老淚縱橫。今清早,不辭而別,不知往哪裡去了。可惜你們來遲一步!”

大家十分吃驚,一時相顧無言。李鎮中接著說:

“近幾天來,政老常說他今既然不能為朝廷效疆場,他年也不願做亡國之臣。”

大家都明他對國事灰心,但沒有料到他竟會毅然遁入空門,飄然而去。

佘一元說:“世人出家為僧,也有種種。常言,有因家貧無以為生而到寺中為僧的做餓僧,有因年多病而入寺中為僧的做病僧,另外還有憤僧、悲僧、情僧、逃僧等等,各種原因不同。真正生有慧,瞭然徹悟,一心想做阿羅漢的,並不很多。政老大概算是憤僧了。請問李老爺,傳聞政老有《孫子新注》一稿,倘能傳之人間,必有裨於戎事。此稿現在何處?”

李鎮中搖頭說:“可惜!可惜!此稿已經被政老暗中毀,投入大海了!”

“投入大海?!……鎮老何不勸阻?”

“不知他什麼時候就已經投大海。今早有人從海灘上拾到半頁,顯然是漲時偶然漂回岸邊。已命賤僕將此半頁稿子晾,珍藏勿失。另外頗值珍視的是,今早政老走,同僚們在澄海樓上看見他新填《賀新郎》一闕,留題柱上,旁邊掛著他多年佩在間的那把劍。”

佘一元等一聽說劉子政臨走時在柱上留詞一首,都要去眼看看,抄錄下來。李鎮中帶他們下到海邊,過了浮橋,登上高樓。他們經李鎮中一指,果然看見一柱子上題有一首《賀新郎》,墨甚新。佘一元搶一步,趕

海樓空揮淚。

嘆三番雄師北伐①,

虎頭蛇尾。

試問封疆何復,

怕是而今已矣!

念往事思如吵毅

數萬兒郎成新鬼,

決天河莫洗神州恥。

戎幕策,

(340 / 698)
李自成

李自成

作者:姚雪垠 型別:架空歷史 完結: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詳情
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